1.魏建军直呼长城汽车命悬一线!中国品牌销量下降16%

2.长安和宝骏哪个质量好

长安汽车公司业绩分析_长安汽车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我不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但是帮你找了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题目

化工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以XX公司为例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基于内部控制的某公司案例分析

营改增下服务业的税负效应分析

公司财务舞弊问题与治理研究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

高新企业R&D投入对绩效影响的

企业兼并收购价值评估的方法选择问题研究

经济波动、企业集团与最优资本结构

化妆品企业并购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强生收购大宝为例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与优化研究

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研究

成本控制案例分析——以某某公司为例

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探讨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研究

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效力的影响研究

“乐视网”资产质量分析

O2O模式驱动下的传统商业银行转型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运营能力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与对策分析

洋河股份盈利能力与投资价值案例分析

财会专业毕业生来源特征与就业行为—基于XXX大学的证据

产业升级与企业财务应对行为分析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基于消费者网购行为的商品营销策略研究

足球俱乐部价值表现与实现方式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有效性研究

顺丰速运财务报表分析

长安汽车营运能力分析

我国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负债水平的比较研究

南京银行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及效果分析

我国行业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与策略

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基于舞弊理论的公司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担保与财务风险控制分析

企业成本问题研究

供给侧改革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利润表分析--以伊利股份为例

经济政策波动与股利政策

基于利润表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分析―以万科集团为例

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分析——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小微企业融资创新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家族企业成长性分析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论企业现金流的管控

企业股权激励成败因素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问题研究

企业财务战略分析

中兴通讯盈利能力分析

中美碳信息披露比较研究

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某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问题研究

某某上市公司的财务案例分析及启示

影响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研究

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探讨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公司治理对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公司高管变更对企业绩效影响——基于企业产权属性视角

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

苏宁云商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分析——以房地产为例

浅析国内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融资租赁融资案例分析

“乐视网”利润质量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浅谈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和方法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

企业常用纳税筹划方法浅析

经济新常态下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

基于BSC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以某上市公司为例)

SWOT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民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案例研究

品牌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海尔品牌为例

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质量分析——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万科集团实施股权激励的案例分析

比亚迪财务报表分析

国外碳信息披露经验与启示研究

股利政策分析与选择

无锡小天鹅股份公司财务分析--基于投资者角度分析

我国企业CFO职业定位与能力框架

论EXCEL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试论EXCEL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公司财务特征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研究

试论会计大数据的应用

洋河股份现金管理的案例分析

石化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栖霞建设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案例分析

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方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以上海陆家嘴为例

万科股权之争现象背后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全面实施“营改增”对会计的影响

我国P2P网贷市场上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研究

企业财务绩效与碳信息披露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济政策波动、企业集团、股利分配

事业单位改制问题研究

“南京银行”收入质量分析

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南京银行盈余管理分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公司治理问题的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析excel财务建模--以XX为例

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研究——以XX公司为例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研究

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及其思考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研究

金融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构建

企业盈利质量分析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我国企业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研究--以XX为例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企业并购中“以小博大”案例分析

“南方航空”偿债能力分析

行业环境下的某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试论FSSC对集团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

南京中商现金流量表分析

民营企业筹资问题探讨

魏建军直呼长城汽车命悬一线!中国品牌销量下降16%

分什么车,长安有自己的车也有合资的比如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长安铃木等,海马有自己的品牌比如海马小王子,但是鉴于海马过去和日本马自达有合作也算合资技术,若楼主问的是面包车,呵呵1浪迪2五菱3哈飞4长安5东风,轿车长安车太多,海马有323,这就要看和什么车型比,但论装配水平长安合资车占优势,你看价格就知道了,车这玩意一分钱一分货

你补充了问题,那两车没可比性,一个轿车,一个SUV,但是我告诉你如果必须从两个车选一个最好买长安的,海马那也是自主品牌纯国产车,保有量底配件难买,售价可不低,长安那个也是自主产品技术上也没什么优势半斤八两。

长安和宝骏哪个质量好

中汽研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产乘用车销量为758.4万台,同比下降26.7%。国内汽车销量基数很大,销量哪怕降低1%,就等于1家中小型车企一年销量,而下降26.7%几乎等于大众在国内大半年销量。

大众、丰田、通用这些国际一线车企都感受到市场乏力时,自主品牌也逃不过销量下跌,据乘联会发布的报告,今年6月份自主品牌销量同比下降16%,市场份额降至32%,创历史新低。这样的背景下,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长城汽车,命悬一线”,似乎一点都不夸张。

车市高增长红利已经耗尽,轿车、SUV、MPV需求萎靡,就连政策一直扶持的新能源车销量也出现断崖式下滑(上半年同比下跌44%)。而行业法规和标准一点都没有降低,工信部要求,2025年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要降至4.0升/百公里,而欧盟现阶段不过4.1升/百公里。

另一方面,国6b排放直接向欧6D看齐,还没等到跨国车企出手,光一个排放就让众泰等企业先倒下了。合资股比开放,跨国车企海外零部件巨头涌入国内抢占市场,上海特斯拉就是其中代表。命悬一线的自主品牌,能否扛得住市场剧烈冲击,在激烈的竞争下能不能挺过来?这个问题我们没法从市场角度去分析,但可以从技术和行业角度谈谈自主品牌的现状。

10年前,国产发动机好不好全靠媒体吹,那会咱们从事发动机研发的人并不多配套少,而且很多科研项目才建立不久经验不丰富,所以发动机这块基本上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也就说有没有,好不好用还是另一回事。

当时国产发动机有个短命的特点,一般服役个三五年就停产,原因很简单技术规划做的不好。唯一一个例外是当年的奇瑞ACTECO?E4G16,这台1.6L发动机从国4混到国5,差不多服役9年,而且账面数据很能打。

2013年是国产发动机的转折点,北京率先实施国5,那次影响很大,很多自主品牌因为没有满足国5排放而不得在北京销售,当时网上有很多悲观或唱衰情绪,大概就是国产发动机不行顺便带上国产车也不行。

从2012年开始,厂商就疯狂灌输增压发动机先进概念,因为从数据上看增压发动机的确很好,懂的人不多比来比去也就是比参数。2015年,奇瑞推出了ACTECO?E4T15,也就是15款艾瑞泽7的1.5T,当时舆论对国产发动机几乎是一片唱衰,凡是国产都逃不过“高油耗”“动力弱”“不可靠”的质疑,这种质疑不是毫无根据。

当年自主品牌借助SUV这股热潮,疯狂上新款SUV,搬出了很多祖传机器,又走上了那条没有技术规划老路,老机器受制于设计水平性能的确不行,国产车招牌真是同行自己砸的。

为什么要强行把奇瑞那个1.5T拉出来?因为两年后在它基础上升级的E4T15B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37.1%,这个数据在业内引起了轰动,当时国内最先进的1.5T莫过于本田那台热效率38%的L15B。但前者是进气歧管喷射,后者是缸内直喷,直喷本身效率方面就占优势,这样水平足以捶打EA211,后来这台1.5T加了一个GPF又满足国6b排放,而且扭矩不降反升。

本来大家对国产发动机也没什么特别好感,但自打合资大量换增压发动机后,陆陆续续爆发了质量问题,以前大家只知道有烧机油这个概念,2017年又出现了机油增多。然而这些问题并未出现在自主品牌身上,比如奇瑞的1.5T,用最差的机油加最便宜的汽油,也没见积碳严重或者乱七八糟的问题。质量好不好真靠同行衬托,总的来说国5排放的汽油机为自主品牌挽回了一点声誉。

国6b排放公布后,自主品牌打了一个翻身战,奇瑞ACTECO?1.6T(37.1%)、上汽蓝芯1.5T(37.5%)、长安蓝鲸1.4T(38%)、广汽2.0T(37.1%)、长城2.0T(38.3%)再到一汽1.5T(39.06%),这让大众那个顶配EA888?Gen3b情何以堪?国内量产发动机无论是动力还是效率,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合资带T机型,仅次于日系某些型号发动机。

2018年和2019年两年,我们与国内外的发动机研发工程师有过很多交流,也去了不少发动机工厂,总体感觉未来几年自主品牌发动机会登上一个新高度。比如明年不少国产增压发动机热效率将会达到40%,这个数据含金量可比自吸发动机大。

去年上汽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向我们透露,2022上汽第四代增压发动机热效率将会达到40%,丰田的2.0L自吸瞬间不香了,而上汽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早已在路试,没错就是日产花了20年时间才量产的VC-Turbo。

诚然!国产发动机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首创技术,但综合性能已经可以拳打某某脚踢某某。2018年,日产VC-Turbo研发工程师就向我们透露,下一代VC-Turbo将会向HCCI燃烧技术发展,目标热效率45%。国产发动机跨入了国际一流阵营,但还不是世界顶尖水平,汽油发动机还是要请日系车企喝阔乐!

话说话来,自主品牌研发经费与跨国车企相比各个都算贫困户,有限能研发出这样的产品实属不易,自主品牌很少开发大排量或高性能发动机,究其原因还是钱没到位!现在谈论国产发动机,不要说它行不行,而是看它想不想。所以骚年们,对发动机自信一点吧!

在发动机篇再提醒一下各位,热效率只是一个指标,只要发动机尾气温度低热效率就高,但光比数据高低没有意义,还是得把动力和效率放到一起权衡。

说实话,燃油车已经诞生了100多年,想要方方面面超过日系和德系不现实。很多人把车片面理解为“三大件”,这种叫法大概跟汽车就是两个沙发加四个车轮概念差不多。汽车跟手机作为消费品有诸多类似之处,大家同属于社会分工时代,同是整合全球各地优势,但汽车产业链太长了,拆解手机零件一个人可以搞定,汽车上的零件有1万多个,线束加起来至少1000多米,即便你能拆下来,不一定能装上去。

电动车历史比燃油车更久,好在电池不争气,任凭技术狂人环保主义怎么努力,就是解决不了续航和成本之间的问题,很多今天我们觉得厉害的不行的技术,其实上世纪或者90年代就有了,比如轮毂电机和换电技术,但100多年来电动车硬生生被燃油车按在地上摩擦。一项注重能耗的日本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总算是搞出了理想过渡产品,也就是现在的油电混合。

按理说油电混合是目前最理想的技术,但这项技术日本企业一家独大,要是世界各地都鼓励发展油电混合,那就是一人吃饱全村挨饿!欧盟和中国虽然推出更为苛刻排放法规,但偏偏不给混动开绿灯,理论上只有混动或柴油车才能达到平均油耗4.0-4.1升的目标,可柴油车又被打断一条腿,于是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电动车,混动就这样被无情的排除在外。

锂离子电池发明后,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高,又为电动车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天时地利都有了,电动车就成了全村的希望!我印象中有个非常深刻的事情,15年奥迪A8有一款混动车型,这款车最大的特点是油耗高,同时可以纯电动行驶一段距离,但它的电池组价格高达10多万,因此无人问津。

然而宝马530Le上市后,插电混动居然供不应求,奔驰和奥迪只能观望!宝马插电混动没什么逆天技术,仅仅只是因为换装了国产电池,理论上跨国车企会优先选择海外供应商,宝马为什么反向操作?因为只有国产电池才有补贴。

新能源并没有所谓的弯道超车,只是因为电动车一直没市场,也就没有企业愿意往里面无限注入资本和技术,这时候我们国家的政策就起作用了,一方面通过限牌为新能源开绿灯,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和白名单保护,扶持出了新能源产业链。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政策为新能源车划出20%的市场,同时给上下游企业不停补充资本,市场有了资本有了,技术自然就来了。去年工信部正式取消了动力电池白名单,此时宁德时代已经排在世界电池装机量第一的位置,比亚迪排在第三,全球前10新能源车核心部件供应商中,6个来自中国。待奔驰、宝马、奥迪和大众往国内销售电动车时,核心部件电池几乎是清一色国货。

实际上在电池能量密度这一块,国产动力电池与特斯拉旗鼓相当,Model?3的电池包能量密度为160Wh/kg,配备宁德时代811电池的蔚来ES6,电池包能量密度为170Wh/kg,将来还会配备180Wh/kg的电池包,虽然上海特斯拉Model?3销量一路飙升,有人放话说国产新能源车会被团灭,但如果你是一个理性务实的消费者,恐怕并不会认同科技媒体的看法。

当然电池行业也没有我们相的那么简单,不管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都不是我们发明的技术,那么这里面肯定有知识产权问题,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之前就讲到一个故事,比利时五矿公司曾经到国内来收锂离子正极材料知识产权费,但国内也有相关的专利,所以这笔钱没收成。另外我们打破了国外对磷酸铁锂材料的原始专利垄断,因此国内企业可以大量使用磷酸铁锂电池。

应该说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的三元锂扮演进攻角色,而比亚迪的磷酸铁锂扮演防守角色,只要电动车继续追求更长的续航里程,三元锂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今年比亚迪发布了汉,刀片电池独特布局弥补了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低的问题,汉的电池包能量密度为140Wh/kg,虽然略逊于Model?3,但成本、安全性和低温性能优势明显。

一开始我们以为国产电机性能不怎么样,结果有一次去埃孚展台,上面摆着一个巨大的电机看着很奇怪,工程师介绍说是感应电机,其实我对电机也不是很懂,就弱弱的问一句感应电机与永磁电机有什么区别,埃孚的工程师说,我们这个不含稀土。聊了一番后,我又好奇问了问埃孚的工程师,国内有什么比较出名电机企业?他们直言不讳的说,精进就不错。

一般同行赞美对方都比较含蓄,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某行业会议上看到精进电机创始人介绍电机技术,其中电机功率密度这项指标值得留意,精进电机目前的功率密度为4.0-4.5KW/kg,这个标准已经超过了很多行业顶级供应商的产品。目前国内两款关注度最高的国产中型电动车,电机功率密度只有2.8KW/kg,国产电机实际上是行业内拔尖水平。

电动车同燃油车一样都需要电子元件来控制动力,但凡涉及用电的设备都会牵扯到电耗,如果电气元件能耗过大势必会减少续航里程,为了降低电耗,行业通常做法就是提高电压,所以电控元件就需要具有耐高压和低能耗的特点。

IGBT是电气工程师非常熟悉的一个元件,但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电动车用的都是进口IGBT,比亚迪不但实现了IGBT国产化,而且在汉这款新车上率先使用了效率更好的碳化硅(SIC)器件,国内只有比亚迪汉和特斯拉Model?3用这项技术。

电控、电机、电池这三个核心部件中,国内已经有两个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而国内的燃油车还没有一个能与国际一线巨头抗衡的供应商。虽然海外车企电动车先起跑,但电动车这个赛事没有奖励,所以大家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国内通过政策和资本引导,直接送新能源企业上车,到第一个终点才放下车,所以新能源车咱们不存在代差。

奇瑞控股有大大小小11家零部件子公司,长城汽车旗下有三大零部件子公司,比亚迪旗下也有电池、半导体、模具等数家零部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产自销,有个别企业的自产零部件进入了同行的购名单,但装车量并不多。

你有螺丝我有螺母但互不买账的情况在自主品牌中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导致自主品牌扶持的供应商很难做大做强,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计其数,但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玻璃、轮毂等低附加值配件,唯一一个例外是华域汽车(收购延锋内饰),而延锋能成为汽车内饰领域的佼佼者,主要是收购了江森自控内饰业务。

为了打破自产自销的局面,奇瑞最先拿自己开刀,比如将奇瑞精机卖给了万里扬,最终万里扬打开了CVT销路,另一个案例是奇瑞持股的伯特利,经过多次股权转让后奇瑞持股比例逐渐减少,其产品也出现在合资车型上。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很多自主品牌要把自己的子公司分拆出去,一方面研发投入很烧钱,另一方面完全控股的子公司很难令行接受,就整合来说,现在自主品牌做的不如韩系车好。

国产汽车另一个薄弱点是高端产品不足,国6虽然催生了一批优秀国产发动机,但很多比较好的发动机配套零件国内供应商搞不定,哪怕是活塞和气门这些不起眼的零件,而发动机核心部件,比如ECU和EMS(不是中国邮政),都是清一色的海外品牌,发动机巅峰领域,大脑神经控制这块还有很多限制。

这个问题在变速箱上同样比较突出,虽然很多自主品牌自己研发生产变速箱,但若要单独把零部件国产化率摆出来,比例其实很低。当然海外很多车企也不造变速箱,即便造也是从一些供应商那买零件,所以刻意强调国产化率不一定正确。

国内的汽车品牌技术进步非常快,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海外供应商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使得国内配套非常完善。在汽车领域中,国产车最薄弱领域的还是底盘,不管汽油车还是电动车,底盘中的行驶、转向、制动和传动系统一个都少不了,但这些东西都事关安全,没有一定经验和口碑积累也难打开市场。国产车的进步有一部分功劳来自政策引导,大浪淘沙始见金,没有行业政策更新加严,汽车行业恐怕是劣币驱逐良币。就今天的现状来说,海外车企很难围堵自主品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上年,在我国自有品牌销售量超出百万台并不是很多,除开好意头和长安,也有上汽通用汽车集团旗下的自有品牌宝骏也达到了千万销售量。而宝骏和好意头,或是长安和吉利汽车的比较大家以前己经做过去了,那现在大家的比较便是长安和宝骏哪一个质量好,哪一个更皮实。

质量我们大家非常容易了解,皮实到底是一个如何的规范来考量,大家都说不清,也许大伙儿常说的皮实便是质量靠谱、经久耐用、设备故障率低这种特性,因此皮实还可以归纳为质量好。那_大家最先根据J.D.Power调查的国内汽车稳定性调查报告(数据信息为2016年,已全新),做为全球著名的英国权威性市场调查组织,它调查下来的信息或是有权威性的。国内汽车稳定性调查报告关心的是新汽车买车人在拥车首3-4年来碰到的难题。得分新项目有四项,分别是总体质量、驱动力及调速系统软件质量、车体和内窗质量和零配件质量。得分根据新项目难题数量,随后应用照亮的小圆圈来表明,五个为最好;四个为出色;三个为一般;2个为别的。

从效果看来,总体质量的得分,长安和宝骏全是一般水准,但是对比别的分新项目,宝骏或是取得一点优点,在驱动力及调速系统软件质量、车体和内窗质量获得了出色得分。

J.D.Power还依据知名品牌售后服务服务满意率,调查得到了我国售后服务服务满意率指数值科学研究(数据信息为2017年,已全新),这一售后服务服务满意率指数值科学研究的调查新项目分成整体满意率、服务运行、服务咨询顾问、代理商设备、服务后交车和服务质量。得分也是根据照亮的小圆圈来表明。

_果让我们觉得挺出现意外,便是俩家制造商在售后服务服务满意率上面仅是取得两星的得分,那样的呈现基本上能够解释为不过关。如硬要二者再次比照,宝骏凭着在服务运行(客户针对代理商取车全过程时效性及其分配预定服务非常容易水平的点评)、服务咨询顾问(客户针对服务咨询顾问的回复,文明礼貌/友好及其详解服务_容和费用状况的点评)和服务质量(客户针对进行全部检修/维护保养所花时间、进行超前性及其进行后车辆状况的点评)上取得三星,但是这优点确实十分很弱。

此外我国顾客在前段时间发布了在2017年审理车辆商品举报状况而统计分析得到的排行。长安以一定的总数“优点”位居前十,但是这一优点算不得什么好事儿,质量举报总数和北京现代类似,别的举报集中化在合同书、售后服务服务和其它难题。而宝骏的情形也是这般,但是合同书难题并_有长安那么多。

最终大家看一看车质网的近期一年知名品牌车系举报排名榜,之前30名开展统计分析,长安有4种车系入选,分别是长安cs75、逸动、悦翔v7和睿骋;宝骏有2种车系入选,分别是宝骏730和宝骏560。之上是一部分汽车的经典难题。

汇总:宝骏和长安的比照,最后是以宝骏以薄弱优点制胜,换句话说宝骏比长安的质量更强,更皮实。做为销售量种植大户,长安和宝骏针对每一年的销售量总体目标基本上没有任何难度系数,但是转过头来,以价走量非常容易,可是能达到以质走量吗?

百万购车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