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五厂是哪五厂_大众汽车五厂
1.上海大众的生产基地在哪
2.慈溪大众厂到仪征大众五厂多少公里
3.一汽,上汽,德国大众的详细介绍,以及为啥在中国要分两家的原因有谁知道?
4.一汽大众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5.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简介
一汽大众位于天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大众)成立于1991年2月6日。是由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奥迪股份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是中国第一家按经济规模开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一汽-大众的产能布局已覆盖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华南佛山、华东青岛、华北天津,拥有汽车一厂、汽车二厂、汽车三厂、汽车四厂、汽车五厂、汽车六厂、动力总成事业部、冲压中心八大专业生产工厂。
一汽-大众践行“创造、享受高品质”的企业品牌理念,将英文更新为“一起前进”,更加强调与客户、合作伙伴、员工、全社会的共赢。一汽-大众主要生产大众和奥迪两个品牌,属于大众集团。其中,大众品牌产品包括捷达、宝来、CC、高尔夫、速腾、速腾、迈腾,奥迪品牌产品包括奥迪A3、奥迪A4L、奥迪Q3、奥迪Q5、奥迪A6L等系列车型。
百万购车补贴
上海大众的生产基地在哪
大众ID.4在中国正式发布,与传统车型的分配一致,一汽大众拿到了全球版本的ID.4?Crozz,而上汽大众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推出了ID.4?X。
大众表示,ID.4未来在中国补贴后的价格不会超过25万元。这个价格对ID.4的竞争力有很强的提升作用,ID.4已经无限接近于传统燃油车的价格,随着电池、电机等规模化之后,价格会逐渐呈现对传统燃油车的优势。
不过,ID.4并不止这些。紧接着,我们需要了解ID.4对国内纯电动市场现状的冲击和未来的规划,以及如何应对纯电动汽车的大魔头——特斯拉。
ID.4的基本信息
1.?一汽-大众ID.4的长宽高分别为4592/1852/1629mm,轴距为2765mm;而上汽大众ID.4的尺寸为4612/1852/1640mm,轴距保持一致。
这样的尺寸决定了它是一款紧凑SUV,对标车型为CR-V、RAV4。
2.?ID.4搭载82度电池,一汽大众电池来自宁德时代,而上汽大众则来自此前和宁德时代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汽时代。
ID.4实际提供三种动力输出,一汽大众两驱版本最大功率204马力,四驱版本最大功率306马力,NEDC续航550km;上汽大众ID.4在前两种版本之外,新增最大功率170马力的入门版本车型,NEDC续航里程达555km。
在海外这样的动力被定义为ID.4?Pro、ID.4、ID.4?Lite,大概如此。
3.ID.4普通版零百加速时间8.5秒,Pro版的零百加速成绩为6秒左右,目前官方还没有明确的数据,且欧美数据并不等同于中国。
4.?ID.4是大众汽车第一款全球纯电动车型,来自大众集团MEB电动平台。国外媒体对其解读时参照对象除竞争对手外,还会参照Model?Y。
为什么是大众第一款纯电动全球车?
在ID.4之前,大众已经在海外推出了ID.3,这是一款高尔夫级别的两厢小车。考虑到ID.3并未进入中国,所以ID.4被认为是第一款大众纯电动全球车。
ID.4在全球会有五个工厂生产,其中一家位于北美,两家位于中国,两家位于欧洲。
ID.3不进入中国的原因也很简单,由于电池、电机的成本有较高门槛,ID.3在中国售价会面临和此前大众UP!进入中国时一样的尴尬,与传统高尔夫之间有较大价差,导致普通消费者难以选择。
ID.4作为一款紧凑SUV,在较高的价位上实现了对传统燃油车的拉近,或许大众研发MEB平台之初就考虑到了纯电动汽车目前的劣势,希望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提高纯电动汽车竞争力。
为此,ID.4经过努力才实现了补贴后售价不高于25万的定价。
ID.4和Model?3之间的竞争?
大众ID.4面世之后,首先要应对的是来自特斯拉的竞争,实际上许多消费者出于品牌层面会选择特斯拉,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ID.4和Model?3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竞争对手,且ID.4同样会有不错的销量。
Model?3作为特斯拉的拳头产品,其优势在于品牌和技术,来自互联网理念的加持,但Model?3本身是一款极致化的产品,优缺点十分明显。
Model?3为了降低成本,用了流线型的设计,这样的设计让Model?3并不以空间见长,后排空间上尤其如此。其4694/1850/1443mm的尺寸相比4885/1840/1455mm凯美瑞主流中级车尺寸较大差距,反而小鹏P7更加接近。
ID.4的尺寸表现和同级RAV4、CR-V接近一致,为此可以认为紧凑SUV和中级轿车维持在25万售价是较为不错的定位。
并非否定Model?3的做法,实际上特斯拉旗下产品主打的并非空间等家庭需求。用较为个性化的设计,使Model?3并没有发挥出电动车先天性的空间优势。
通常意义上,由于减少了发动机、传动轴和变速箱,电池安置于底盘,电动车能够拥有比传统汽车更高一级的实用空间,而Model?3并没有表现出来,这和它的定位有关。
ID.4的做法是大众等传统车企的思维,即追求空间最大化为主,所以在ID.4的空间表现上远超同级别RAV4、CR-V,达到了燃油车更高一级的空间表现。
在这一点上,特斯拉Model?3并不在意座舱空间,所以用了前行李舱的设计,而大众ID.4则取消了前行李舱,选择将空调系统向前推进,使座舱空间最大化。
ID.4续航550公里是多是少?
事实上,纯电动汽车配合家用充电桩,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已经可以将充电频次降低到一周一次,同时可以满电往返250公里,完全适应三小时生活圈,支持100千瓦直流充电的情形下,更长里程也无需担心。
对于续航里程的忧虑现在已经转变为外界环境,比如海拔、低温对电池性能影响的控制。550公里也罢,500公里也罢,事实上都是在合格线之上的。
只是,ID.4在美国EPA的数据为250英里,而WLTP的数据则为323英里。在此前同样已经进入国内的别克微蓝7,在EPA取得成绩为238英里,进入中国后NEDC测得500公里的成绩。
同时,由于世界各国对电池容量的测算方法不同,别克微蓝7电池容量为60度,而国内测得55.6度。ID.4海外搭载77度,进入国内后这一数据很可能被修正为82度左右。
不过,即便如此,EPA的数据是偏保守的,250英里的成绩在中国测算为550公里,实际应用中要超过这一数据,这源自于传统车企和新兴车企对续航里程的测算原则不同,传统车企更加保守,此前微蓝6国内测试为410公里,但实际驾驶可得430公里以上。
ID.4实际使用续航里程应该会接近600公里。
ID.4让哪些车企受伤?
ID.4对纯电动市场的冲击很大,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主流纯电动轿车的冲击,比如小鹏P7,原因是消费者通常将中级轿车和紧凑SUV视为同一级别的车型,消费者可在两者之间徘徊。
二方面是比亚迪唐,以油改电推出的纯电动汽车,在性能和操控以及空间上不如纯电动平台的车型,且ID.4在品牌上具备优势,而电池、电机成本接近一致又导致比亚迪唐EV向下很难有降价空间。
三方面是微蓝、Mach-E此类合资纯电动。MEB平台下的ID.4代表了目前传统车企投放的最先进车型,而通用、福特、丰田、本田等均未有与之抗衡的产品平台。ID.4将售价锁定在25万以下,将极大压缩合资纯电动汽车的生存空间。
ID.4诞生于纯电动汽车平台MEB,此类平台拥有比油改电在性能上更高的上限,根据纯电动汽车特性研发,ID.4不光可以比油改电车型拥有更大的空间,同时兼顾到电池的布局,在操稳性上也更加优秀。
以油改电为主的车型,通常在推出入门版单电机车型时用前驱构造,原因是发动机舱因取消发动机而留下了空间,可以布置电机,因此广汽、比亚迪以及别克微蓝6等均为前驱车型。
MEB等纯电动平台诞生的车型,比如小鹏P7、ID.4等车型在推出单电机版本时通常倾向保留后桥电机,形成后驱构造,ID.4的单电机版本即为后驱,在操控性上拥有更大优势。
在目前合资纯电动市场中,别克推出了微蓝家族,其中微蓝7源自BOLT,是一款纯正的纯电动汽车,诞生于BEV2平台。这是一款2016年前后的车型,前驱结构,小型SUV尺寸,500公里续航,平均售价19万,相对来说受ID.4冲击较大,好在ID.4售价如果超过22万,微蓝7还没有直接压力。
但ID.4将纯电动紧凑SUV的标准设定在了550公里续航、纯电平台、25万以下,导致合资品牌如果相距这个标准很远,就很难表现出足够的竞争力。
目前最有能力直接和大众竞争的只有通用,通用最新的纯电动汽车平台BEV3最快要2023年国产,除非上汽通用有其他纯电平台,比如SAIC,否则两年内大众将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建立强大的口碑。(福特与大众共享MEB平台生产的车型并不在中国销售)
纯电动汽车市场将进入特斯拉和大众以及一众新势力品牌角力的状态。
雅斯顿小结
所谓传统车企无法转型确实有内部强大阻力,但大众汽车在全力转型电动化,推出ID品牌的背后能看到大众转型的渴望,尽管付出了许多代价,甚至几度更换***,但大众如今成为传统车企里最新兴的。
如果未来,中国市场全面走向电动化(在特斯拉和大众戮力的情形下,这一进程很有可能),大众和特斯拉将很快建立纯电动汽车上的品牌优势,复制其2008年大众奥林匹克之后20年神话般的表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慈溪大众厂到仪征大众五厂多少公里
上海大众目前主要有两个生产基地,总部位于上海安亭国际汽车城,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
新成立的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位于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63.5万平方米。
大众汽车的生产基地有长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
具体地点如下:
1、长春
长春是一汽总部,个别汽车企业属于中央企业。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了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此后,东风第一品牌轿车和红旗高级轿车相继投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长春一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之一,也可以跻身世界500强。
2、北京
北汽集团总部设在北汽,部门设置非常完善。而且,这家汽车企业是中国最完整的汽车企业。
3、上海
上汽集团总部设在上海。上汽旗下品牌众多,其中上汽大众依维柯是知名汽车品牌。而上汽的汽车销量在我国汽车销售市场上也处于领先地位,一直处于前列。
4、广州
广汽集团总部设在广州。与其他汽车集团相比,广汽集团的构成要复杂得多,包括万向集团、广州长隆酒店集团等。
5、武汉
东风汽车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中国500强品牌之一。其总部位于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其前身是1969年在湖北十堰成立的“第二汽车厂”。经过40多年的建设,武汉(主要用于乘用车)。
上海大众
从 年起,大众汽车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已拥有 14家企业,除了生产轿车外,还向消费者和行业提供零部件和服务。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拥有两家轿车合资企业, 年,上海大众汽车开始它辉煌的历史篇章,1990 年又在长春签署了一汽-大众成立合资企业的协议。
2003 年 1 月,大众汽车上海变速器合资企业建立投产,2004 年又建立了两家生产最先进技术发动机的合资企业,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开始投入生产。 2007年7月大众汽车品牌捷达车型在成都一汽集团公司的生产基地投产。2004年5月,大众汽车已着重致力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建立发展,并且由六人组成的董事会来领导,分别负责销售、技术、购、人事/关系、以及财务,其任务是建立和开展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所有企业的各项业务。
以上内容参考:网人民网-一汽-大众华北基地在津建成 投产全新SUV及电动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司
一汽,上汽,德国大众的详细介绍,以及为啥在中国要分两家的原因有谁知道?
驾车路线:全程约364.6公里
起点:大众工厂
1.宁波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140米,右转进入滨海六路
2) 沿滨海六路行驶880米,左转进入兴慈三路
3) 沿兴慈三路行驶3.7公里,右转进入滨海一路
4) 沿滨海一路行驶10.6公里,朝嘉兴/上海/G15(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庵东枢纽
2.沿庵东枢纽行驶790米,直行进入沈海高速
3.沿沈海高速行驶40.3公里,朝杭州/浦东/嘉兴/苏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海盐枢纽
4.沿海盐枢纽行驶2.7公里,直行进入乍嘉苏高速
5.沿乍嘉苏高速行驶21.1公里,朝湖州/苏州/杭州/G60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常台高速
6.沿常台高速行驶80.4公里,朝上海/北京/南京/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苏州北枢纽
7.沿苏州北枢纽行驶1.3公里,过虎啸桥约1.3公里后,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8.沿京沪高速行驶44.0公里,朝南京/G42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沪蓉高速
9.沿沪蓉高速行驶103.3公里,朝扬州/金坛/溧阳/润扬大桥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丹徒枢纽立交桥
10.沿丹徒枢纽立交桥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扬溧高速
11.沿扬溧高速行驶31.9公里,朝南通/南京/扬州(南)/G4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汊河枢纽
12.沿汊河枢纽行驶330米,过金桥约1.5公里后,直行进入沪陕高速
13.扬州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沪陕高速行驶2.1公里,在江阳西路/蒋王/新集/G328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驶410米,直行
3) 行驶1.2公里,朝新集/G328方向,右后方转弯进入江阳西路
4) 沿江阳西路行驶81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
5) 沿沪陕高速行驶3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
6) 沿沪陕高速行驶12.1公里,在新城/龙河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新城互通立交
7) 沿新城互通立交行驶7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仪圩曹线
8) 沿仪圩曹线行驶590米,直行进入仪圩曹
9) 沿仪圩曹行驶50米,左转进入荣威大道
10) 沿荣威大道行驶1.3公里,调头进入荣威大道
11) 沿荣威大道行驶240米,右转
12) 行驶30米,到达终点
终点: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
一汽大众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一汽,上汽,德国大众的详细介绍你可以上百科查询:
大众://baike.baidu/view/29823.html
一汽://baike.baidu/view/111056.html
上汽://baike.baidu/view/588902.html
分两家的原因:
大众分辙
南北大众的统一,两张渠道的整合,零部件国产化,这些问题成为德国大众在中国市场上艰难前行的镣铐
南北大众不睦的事实似乎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据。
8月8日,上海大众宣布全系列车型(除POLO外)降价,降价幅度最多达14%。9日,一汽大众在北京宣布不会对价格体系进行调整,并表示与上海大众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企业,事先对上海大众的降价策略毫不知情。
至此,大众希望通过局部整合南北两个大众进而止住在华下跌势头的幻想戛然而止,而导致南北大众严重割裂的祸根在十多年前已经种下。
重婚的祸患
1985年3月,德国大众与上汽联合组件了上海大众,正式进入中国。在合资公司中,中德双方投资的比例各占50%,开创了国内50∶50股比先河。但当时瞄准中国汽车市场的,并不只德国大众一家。
1987年10月,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与一汽签下了生产2.2升发动机的合同,并承诺一年后再将道奇600的整车给一汽。这让一心希望霸占中国市场的大众感到了威胁。而此前,大众也露出过“不忠”的企图。早在上海大众初建时期,德国大众总裁哈恩就萌生了与一汽合作的念头。“这才是中国的汽车生产基地。”大众总裁皮希当时说。
这时,一个机会出现了。1988年,克莱斯勒发现道奇600在美国卖得依然很火,于是决定拖延一年再给中国,同时还提高了曾承诺的设备价格,令一汽大为光火。大众发现并紧紧地抓住了这个在中国发财的机会,不仅承诺一分钱不要,在美国克莱斯勒发动机的基础上还为一汽配底盘和整车,而且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装出了配克莱斯勒发动机的奥迪样车,并请当时的一汽老总耿兆杰去看。这就是后来的“小红旗”的首辆样车。
1988年8月,一汽与大众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小红旗”的合作合同。在这份合同中,极富远见的大众公司还成功“指腹为婚”:一汽今后如果大规模生产轿车,必须与大众合作,双方同意“Golfa3”(捷达)为第一辆合作车型,这为后来的一汽—大众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1990年一汽—大众15万辆合资轿车项目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996年7月,项目全面投产。
大众与上汽的合作,随后开始出现一些小插曲。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年上汽曾希望大众能够增设两条新生产线,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大众没有满足上汽的要求,这让上汽产生不快,并由此把精力更多转向与通用汽车的合作。
大众与上汽分别又觅“新欢”的举措,实际为后来的发展设下了危机。大众随后在中国的投资重点已经从南向北转移。1999年9月6日,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奥迪A6在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下线,目前在高级轿车市场,奥迪稳拿44%的份额;2001年8月23日,首辆中级轿车宝来下线。2003年5月9日,高尔夫轿车在公司下线。7月15日,在一汽—集团公司诞生50周年之际,高尔夫轿车在全国正式上市。此次推出的车型有1.6L2V、1.6L5V、1.8L5V和2.0L2V。2004年12月7日,一汽大众公司轿车二厂正式建成投产。
尽管大众一直强调两个合资公司实行品牌差异化布局,但在车型上,一汽大众的奥迪、宝来、捷达都分别居于上汽大众的帕萨特、POLO和桑塔纳之上。
大众汽车在上海除了产品本土化之外,在人员搭建方面也很明显,仅有营销环节依旧由德国人把守,这其实也说明了德国人对于上海支持的减弱。2004年,大众曾透露将在上海临港建设上海大众五厂,建成后的五厂一期产能为15万辆轿车,二期工程30万辆。然而,据记者调查,目前上海大众五厂的工程还没有丝毫的动工迹象。最近大众在北京投资了1亿元,专门用于售后服务的支持。这似乎也说明了大众对于南方的冷淡。
南北大众在零部件购和销售上形成了互相独立的两张网络。也许从一开始,德国大众就不想也不愿将他们整合到一起。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众与一汽的合作也不尽如人意。
为了保证轿车质量,德国大众在长春一汽对技术研发取了严格的控制策略。一汽对所有大众产品没有更改权,所有国产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得经过大众方面的批准。实际上,在关于是否坚持大众的全球质量标准的问题上,从建厂开始直到现在,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新产品是汽车企业的生命线,但是,所有一汽大众正在销售的产品显然都不是一汽大众自己的产品,而是德国大众公司或者德国奥迪公司的产品。想要获得合同以外的新产品,办法只能有二:其一,出钱买生产许可证,一汽大众在获得奥迪A6的生产上,就向德国奥迪公司支付了2亿元人民币的生产许可证费用;二,在日常管理上作出妥协,比如,提高德方管理人员工资、增加德方管理人员比例、允许德方人员管理合同中本属中方管理权限的部门如购和销售等。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在谈判桌上中方利益的损失。“德国大众是生意人,总希望自己赚的钱越来越多,所以它想要独资管理、控股管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极正常的心理。”一位一汽集团高层人员表示,“问题是,在谈判席上,中方往往没有什么砝码,因为,一提后续车型,中方就没有话了。”
正是基于抬高自身话语权的考虑,一汽2002年又选择了与丰田公司合作,这对德国大众来说,无异于一个大的打击。这又让大众开始将重心向上海大众有所偏移。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德国大众与上汽和一汽分别合资成立了上海、大连发动机厂,而全新的斯柯达品牌也最终落入了上海大众旗下。
据悉,该品牌将于今年年底引入中国市场,是上汽大众的一个大动作。斯柯达与大众旗下其他品牌相比,其品牌形象更年轻化、更有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上海大众现有产品线偏于成熟稳重的特点形成了互补。
但问题是,眼前的急救行动还能挽回以往丧失的优势吗?
零部件国产化艰行
高盛和麦肯锡公司曾指出,已经占到大众两个中国合资公司经营成本中60%-80%的本地零部件购成本居高不下,要比发达国家高出50%以上。
上海大众国产化率已经相当高,但像帕萨特这类高档车的国产化率并不高,重要零部件的进口加大了上海大众的负担,弱化了其竞争优势。据披露,德国大众给上海大众的零部件价格普遍高于国际水平30%,作为上海大众主力品种的帕萨特,其发动机全部进口。
由于历史原因,大众汽车的南北两个合资企业各自有自己独立的一套零部件购体系,而德国大众自己又有一套部分外购零件的供应体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众汽车的全球购是为其赚取更多利润的幌子。“每年向中国销售进口零部件的利润,能占到大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年利润的30%以上。大众从外购零部件上得到的利益,是它极力主张全球购的根本原因。”一位曾在上海大众供职过,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说。
长期以来,德国大众在进口零部件尤其是高价值产品方面的价格体系不甚透明。同时,德国大众的许多零部件还在欧洲价格基础上加价卖给国内合资厂商。加价30%,并不是一个让圈内人感到吃惊的数字。
大众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生产的各款车型里,国产化比率最高的是桑塔纳和捷达,但这两款车利润微薄。而那些国产化率并不高,价格却不低的车型才是大众在中国的主要利润来源。
在那些车里,有相当部分高价值的零部件依赖进口。这些零部件价格高企,是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一汽大众每年从德国大众购的零部件有百亿元之巨。
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目前运营艰难,降低成本成为他们最主要的目标。然而,众所周知,国产化无法快速完成,尤其是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以亏损为压力,逼迫德国人在零部件方面降价,势将成为一汽眼下最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的办法。但在强势的德国大众面前,一汽的想法也可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渠道重复
理想主义者认为,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将各自的分销网络能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销售平台,但实际上,由于中方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两张网对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而言,付出更多的是成本,而不是两张网产生的协同效应。
2002年11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司进口车业务部正式成立,大众汽车在中国就拥有了三条互不交叉的销售渠道:一汽大众的销售公司、上汽大众的销售公司以及进口车经销商。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一个品牌拥有三条完全不同的销售渠道,这样做的代价无疑是高昂的。
德国大众对一汽大众、上海大众、进口大众三大销售渠道合资经销权的争夺决心很明显。1996年在成立一汽大众汽车销售公司的谈判桌上,德方就明确提出一汽集团必须逐年返还销售公司5%-15%不等的股份给一汽大众,否则德方将在捷达的换代车型的提供等方面予以限制。到今年3月,由一汽集团所持股权转让给一汽大众,德方从此在销售公司持股40%。
另外,在2000年,德国大众号称与上汽集团以各占股一半的方式成立了首家中外合资汽车销售公司——上海大众汽车销售公司,而且在还未正式下文批复时就先斩后奏地举行了成立仪式并发布了消息。
据说这让当时的国家计委和经贸委非常头痛,最终只得规定该公司只能销售上海大众的产品,其他一律不准卖。但是,“市场的压力早晚会让我们达到合并渠道的目的。”大众汽车高层曾经表态。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尽管目前外资在合资汽车销售公司的股比没占优势,但实权却牢牢掌握在外方派驻的主管销售业务的总经理手中,且二级部门中层也将有更多的外籍员工加入而中方往往只担任董事长这一“闲职”。这一现象在一汽丰田销售有限公司和上汽上海大众有限公司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
“德国大众在各地选择有实力的经销商。同时,德国大众只投资建立地区机构和营运中心,而不向代理商直接投资。德国大众便可以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实现对其产品的全球销售,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贾新光称。
卖大众品牌的代理商通常是独立的公司,他们以厂方授权使用的统一标识在销售目的国全国范围内代表生产厂家,厂家则以两种方式规范合理商的行为:其一,用代理商协议,阐述代理商与生产厂的责权利;其二,规定特定的标准,生产厂为代理商的各项活动制定标准及行为规范。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汽车销售必须实行审批制。要实现汽车销售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才能获得经销汽车的资格,若还想经销进口汽车,就必须通过另外一个主管部门的审查并取得进出口权,国产车与进口车还分开经营,得分别为它们成立销售公司。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到2006年,外国汽车公司才能获得在中国完全的分销权和贸易权。
从注册一个公司,到拿到销售许可证,其中很多环节并非一个普通人就可以办到。尽管如此,这种销售体制给汽车销售(特别是销售进口车)带来的高额利润,还是让大家削尖了脑袋都想钻进来。
不管怎么说,目前的渠道重复是明显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分别建有独立的专卖店和维修点网络,同一品牌下的大众产品,却在不同渠道销售,而且互不兼容。加上目前进口车与国产车要分开经营,因此,德国大众在中国必须建立两套以上的维修网络。
零部件购方面的情况大体类似。由于产品系列不同,南北大众各自建立了独立的购体系,同样,德国大众付出的依然是双份的投入。
品牌内耗
“一女嫁二夫”,这逐渐给德国大众在拓展中国汽车市场上带来麻烦。从表面上,南北大众各自生产自己的品牌,德国大众可以“满堂红”,但品牌内讧仍然是大众心中挥之不去的隐痛。
由于扩张的需要,大众现在旗下的品牌林立:大众、奥迪、斯柯达、宾利、西亚特、兰博坚尼等等,整合品牌成为大众必需考虑的问题。在国际上,大众把旗下的各个品牌分成两部分——奥迪和大众系列,压缩甚至淘汰一些利润偏低的车型。
但在中国,问题处理起来没有那样简单,大众总是绕不开与地方利益之间的博弈和中方的掣肘。
也许是命中注定,德国大众的品牌表示和它目前在中国所处的“W”形有着惊人的相似。在“W”形的中间是德国大众,底下分别是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而“W”形两端又分别是上汽和一汽的合资伙伴美国通用和日本丰田。
上海汽车集团在中国汽车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例子。它与两家国际汽车巨头同时保持合资关系,分别拥有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两家公司50%的股份。而这两家合资汽车公司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又远远不能让人忽视。
上汽集团如何协调好作为竞争对手的两家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它们三者之间的故事始终是个谜。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却已经开始表示不满。2000年9月,德国大众汽车负责人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访时称,他希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将上海大众变为一个独资公司。但后来这一说法遭到德国大众(中国)有限公司高层的否认。
“当丰田和通用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闪转腾挪时,德国大众似乎已经陷入两家中方合资伙伴的泥淖中,动弹不得。”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说。
尽管上汽和一汽在没有迎娶他人时,南北大众内部经常出现公司的战略定位、营销方式、车型的选择等问题的“磕碰”,德国大众似乎还能容忍下去,但当丰田和通用出现后,它的骨子里开始透着凉风。
在上海大众经历的桑塔纳时代,桑塔纳2000时代和POLO时代三个时期,上海大众中德双方合作关系由亲变疏的不同阶段,业内指责德国大众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可调和是主因。
分析人士指出,大众品牌必须统一,否则无法形成合力,与对手展开全方位的竞争。在表面文章上,德国大众还是比较擅长。目前只要是三个“大众”一起参加的展览,肯定是共用一个展台。德国大众现在试图处处强调只有一个“大众”,而不是像当年一样,甚至鼓励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兄弟阋墙”。
面和心不和,使德国大众这辆战车暂时难以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任意驰骋。
镣铐难除
为了应对挑战,大众正努力改进其运作方式,最显著的动作是更换在中国的高层管理人员。
大众在今年4月份宣布,其旗下斯柯达汽车公司管理委员会的现任副董事长温弗里德·法朗特,将于今年夏天接任负责中国业务的董事魏智博的职务,中国区总裁雷思能也于今年6月份退休。
对于48岁的大众中国新总裁范安德来说,在中国的任期无疑是其职业生涯中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临危授命”的他能否挽救处于低迷的大众呢?
作为斯柯达公司前副董事长,范安德或许理所当然地认为即将在上海大众投产的斯柯达轿车需要单独建立一个网络来,但要他理解为什么两个合资企业的大众品牌产品只能分别在两个网络中销售,以及进口大众品牌的产品为什么要单独建立一个网络销售,这类高成本的重复建设、自相竞争问题,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雷思能在离任时曾表示,之所以让两个合资企业各自生产大众集团的全系产品,是因为他们各有一个网络,这样可以让顾客在一个经销商那里就可以看到并选择各个级别的车型,从而增加销售的机会。这也是雷思能在中国犯下的致命错误。他一直期待先铺网,再两网合一。时间证明,他的努力没有凑效,反而成为包袱。
尽管雷思能宣称他的公司与两家中方合作伙伴有着“良好的合作”,但他试图通过实现供应商和配送系统的共享,使两家合资企业更为协调。但由于两家中方伙伴之间缺乏合作意愿,雷思能先生的努力正遭受挫折。
此外,大众在产品、价格政策总是慢半拍。大众目前的困境除了外部环境在于对手激增、竞争加剧之外,其内因则在于大众对中国的产品与市场策略动作过于迟缓,跟不上变化多端的中国车市。今年对手们都竞相推新车,通用上半年一口气就推出了5款,而大众旗下除了一款多功能车开迪,就是新奥迪A6,而让消费者已翘首企盼多年的高尔夫A5、帕萨特B6、全新捷达等,却一直迟迟不见踪影。
大众的市场与价格策略却如德国人的性格一样相当强硬,缺乏灵活性。南北大众继桑塔纳和捷达之后推出的新车型,不但相对于同类车型价格偏高,而且其正厂的配件价格亦有些过高,最典型的是POLO和高尔夫,许多人都是被它高得吓人的配件价格吓跑的。
对于解除镣铐问题,关键取决于两个合资企业的意愿。本刊获悉,在联合购方面,大众(中国)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为两个合资企业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和相关的服务,以求零部件和原料购方面的协同效应。毕竟集中购带来的规模效应是很容易体现在账面上的。
面对现代汽车等后来的竞争对手,大众取降价等亡羊补牢的做法,未必为时已晚。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大众如何同时驾驭南北两辆马车,避免南辕北辙的出现。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简介
一汽大众是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合资的汽车品牌。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大众)于1991年2月6日成立,是由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和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生产企业。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一汽-大众产能布局已覆盖东北长春、西南成都、华南佛山、华东青岛以及华北天津,拥有轿车一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轿车四厂、轿车五厂、轿车六厂、动力总成事业部以及冲压中心八大专业生产厂。
扩展资料
企业大:
2014年11月3日,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在青岛正式开工。按照规划,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建设周期为36个月。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万辆整车的能力,生产轿车和SUV产品。华东基地位于青岛即墨市龙泉镇,包括主机厂、零部件园区、物流园区、商品车物流区、整车厂发展用地等,整个基地占地约650万平方米,预计于2017年建成投产。
2014年10月29日,由国际公益平台联合国道路安全组织和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联合国道路安全十年行动·中会”在天津成功举行,这也是联合国道路安全十年行动在中国召开的首次峰会。
鉴于一汽-大众“手拉手”儿童安全座椅的推广和公益活动,被授予联合国道路安全十年行动2014年度安全座椅道路安全贡献奖。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孙国旺先生代表公司出席会议并接受颁奖。
百度百科-一汽大众
一汽成都基地为“成都一汽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四川省旅行车制造厂,始建于1958年。2002年10月21日加入一汽集团,2005年3月4日成为一汽集团在成都基地的全资子公司。
成都一汽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制造(销售)“华西”、“柯斯达”中轻型客车,以及“霸道”越野车和系列产品和零部件;成都一汽的目的是立足中国汽车市场,充分发挥一汽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一汽-大众的产能布局已覆盖长春东北部、成都西南部、佛山南部、青岛东部、天津北部,拥有轿车一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轿车四厂、轿车五厂、轿车六厂、动力总成事业部以及冲压中心八大专业生产厂。
扩展资料: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历史:
成都一汽的前身——四川旅行车制造厂是国家中轻型客车定点制造企业之一,多年来一直跻身中国工业企业500强。
1998年,四川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资成立,成立了丰田在中国投资的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一汽集团在天津产权交易网上挂牌转让成都一汽100%股权,挂牌价格5.02亿元。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总经理竺延风出任成都一汽董事长;姜治中出任成都一汽总经理。在公司的股本中,中国一汽占81.15%,成都工业投资公司占18.85%。
百度百科-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概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