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发展趋势_长安汽车的发展前景
1.汽车车行业前景怎么样?
2.自主车企三强10月销量均破十万辆,但前十月的走势出现分化
3.请问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需求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1、新能源车需求持续高涨,逆势而上持续放量?
2022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增长。一季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119万辆,同比+145.40%,渗透率为21.88%。其中,3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5.5万辆,同比+122.40%,环比增长63.10%。渗透率达到25.08%,需求持续上升。
2022年一季度下半年,受疫情蔓延、上游原材料成本高企、地缘政治冲突推高燃油价格、产业链缺乏核心等因素影响,国内汽车供需将面临较大压力。受到一定影响,销售总额增长乏力。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销量543.9万辆,同比增长8.3%; 3月销量181.4万辆,同比-1.6%。
受益于政策支持、新车型产品能力迭代提升、销售渠道与客户充分沟通等因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逆势上扬,领跑新能源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生长。威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1-3月,比亚迪累计销量28.63万辆,累计同比+422.%;特斯拉国内累计销量14.17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45.40%;鹏汽车累计销量3.46万辆,累计同比+159.00%;理想汽车累计销量3.17万辆,累计同比+152.10%。蔚来累计销量25768辆,累计同比+28.50%。
2、新能源车产销格局的扰动:终端提价、疫情蔓延与缺芯瓶颈
2022年以来,上游原材料供需紧张的格局持续发酵。与下游需求的飙升相比,上游矿能力不足。加之市场主体短期行为扰动等因素,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 3月17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综合报价48万-52.2万元/吨,而2021年初碳酸锂价格仅为5万元/吨上涨至5.68万元/吨,涨幅较大。
上游价格压力长期传导至下游销售终端。 2022年初和3月份,自主品牌、新势力、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将有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涨价。 6万-12万元价位段的中低端车型价格涨幅明显高于主流车型。其中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哪吒涨价幅度在6%-16%。
我们认为上游成本驱动的价格上涨至少会从两个方面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1)涨价可能导致部分中低端车型用户推迟购车进程。一般来说,中低端机型的用户对价格比较敏感。对目标用户购车意愿产生影响;
(2)在上游材料成本持续承压的背景下,车企涨价频率增多,可能会进一步挤压部分购车需求。
2022年3月以来,疫情先后在华南、东北、华东地区蔓延,影响新能源汽车产销。我们认为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防疫政策下,车企生产端受到打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自上海进入阶段性封锁策略以来持续停产,导致3月销量不及预期,延长交货时间;理想常州工厂停产2天(已恢复生产);
(2)疫情防控下,供应链周转水平下降:一是车企上游零部件生产有限,运输情况受防疫政策限制。 Rupp、Aptiv等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活动受到明显影响;
上游汽车零部件的限产不仅延长了周转周期,还直接导致下游汽车企业停产。 4月9日,蔚来汽车在官方APP上宣布暂停车辆生产。停产是由于其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合作伙伴(主要位于上海、吉林地区)因疫情蔓延而停产;二是车企下游整车物流放缓,客户交付周期进一步拉长;
(3)线下客流和新渠道拓展受到影响: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几乎所有车企的线下客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分销渠道尚未规模化和规范化的新能源企业来说,这种效应更为明显。此外,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缺芯”瓶颈尚未完全打开,新能源汽车对芯片的需求普遍高于燃油汽车。在整体芯片供应相对紧张的背景下,各车企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芯片供应紧张。
3、新能源车短期产销面临压力,但不会动摇向好趋势
在涨价、疫情、缺芯的背景下,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产销格局演变的疑虑和分歧加大。作为短期因素,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扰动,总体上不会扭转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上升趋势。
生产方面,虽然疫情对国内生产活动造成客观影响,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影响不会太大:
(1)疫情区域层面分化明显,车企保供重点:产销扰动集中在上海、东北地区。
比亚迪、长安、长城、五菱、广汽艾安等国内汽车企业以及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华中、华南、华北地区。当前疫情对主流车企生产端影响有限;结构复杂度低于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相对较少。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负面影响较低;而车企则聚焦景气度更高、市场反馈更好的新能源。汽车有望从合资车企平台和上游零部件供应商获得更多有保障的供应,保证生产合理进度;
(2)生产供应链的周转瓶颈也有望在上层政策和疫情控制的引导下逐步打开,缓解疫情对生产端的干扰。与此同时,车企自身也在积极推动复工复产进程:工信部派出工作组赴上海,会同上海相关部门推动重点工业企业稳产复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
4月5日,工信部党组成员王江平召开会议,研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诉求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工业企业“白名单”链供应链呼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点企业,集中重点保障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深入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点对点、一对一、短时间协调解决关键原材料库存预警等影响稳定生产的紧迫问题术语快速方法。
4月16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意见明确,各区、街道、镇、工业园区要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引导企业“一企一策”,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
与此同时,在复工政策推动、地区疫情缓和的背景下,各车企也在积极谋划复工复产。特斯拉上海工厂在停工三周后顺利获批,于4 月18 日恢复生产。
4月11日,一汽全面复工。与此同时,首批47家零部件企业正在有序复工。解放、一汽丰田等工厂也将陆续复工复产; 4月14日,蔚来汽车表示,供应链已略有恢复,合肥生产基地正在逐步恢复生产。后续生产取决于供应链的恢复情况;
上汽集团旗下企业也在调研复工复产准备情况,于4月18日启动复工复产压力测试。
(3)车企继续努力与客户沟通稳定预期:随着疫情稳定,车企有望加快消化积压订单,2022年继续放量。
从客户需求来看,不同的车型对应不同的客户群体,需求和认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新能源汽车的迭代升级、购买政策、替代效应也影响着客户需求。
因此,我们认为:
(1)市场客户对涨价的态度和反应不同:
涨价带来的需求冲击效应对中低端车型最为明显,短期内中低端车型订单走弱在所难免;主流车型和高端车型的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车企整体涨价幅度也比较低。更加理性。 2022年以来,售价12万元至20万元的主流车型价格涨幅基本在1%至5%之间,整体涨幅不大;部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关注度较高,了解涨价原因,延长交付周期,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前因后果接受程度较高;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客户来说,购买动机本身在于混合动力汽车经济、省油的特点,几千元的涨价影响有限;
(2)在扶持政策持续以及当前高油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仍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保证了需求空间:
限购城市车牌价格较高,加上补贴、免购置税、免牌照、不限流量等上层政策支持,使得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成本更高,竞争力更强。混合动力汽车较低的使用成本和节油效果更有吸引力,对中档燃油汽车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
同时,车企终端销售渠道在涨价时,通过金融政策激励等手段对客户进行补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涨价对需求的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小型车(A0级)和紧凑型车(A级)的目标群体会更注重购车的性价比和使用的经济性,而中型车(B级)的销量往往被家庭首次/重复购买或城市白领驱动,他们也会关注新能源汽车相对于燃油汽车的性价比来做出决策。
因此,我们以三年6万公里为标准,计算对应车型档次和价格的代表车型的单位使用成本。结果表明,在高油价和持续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车的单位成本更低,即经济性更好。计算依据是充电电价为0.56元/千瓦时(家庭电价),但即使设部分充电站电价为1.5元/千瓦时,新能源汽车仍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3)电动化+智能化驱动的产品推广将进一步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
在领先自主品牌和新造车厂商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属性和消费属性不断提升,产品力成为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由于电气架构等因素的特殊性,新能源汽车更适合智能化解决方案,产品力较同价位燃油车有一定优势,这对提高中高端渗透率有强有力的支撑。高端车辆——高端车型(目标用户通常强调乘客体验)。我们对比中高端车型,根据新能源爆款SUV和高端车型的相关参数,我们发现新能源汽车在空间、加速性能等驾驶体验上具有优势,还有智能化配置,有利于提升乘客体验。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高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22年高压快充、超长续航、激光雷达等新能源汽车将陆续推出,各大车企的产品线将不断拓展。
智能硬件配置升级的“军备竞赛”已经打响,产品力的不断提升有望进一步打通主流和高端车型,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打开需求空间。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并未逆转。干扰因素更多针对的是车企供应链。由于客户订单机制存在时间滞后等因素,车企销售仍有一定缓冲空间,订单水平仍处于旺盛状态。
虽然消费者的看涨心态可能带动一定量的前期需求,但随着历史订单的逐步消化以及涨价效应的逐步体现,4-5月份行业订单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主要体现在低端机型,整体降幅有限,下半年需求不会低于预期,总订单需求受到支撑。
4、新能源车市展望:中期原料供应有望恢复平衡、长期渗透率持续提升?
中期看,保供稳价的上层设计持续推进,新增供给有望有序释放,原材料价格有望企稳回落,上游成本压力下降将带动车企提价步伐趋缓,抑制对下游需求的侵蚀;随着新能源车销量增大,平台成本下降,分摊到车的成本,起到一定的抵消效果,控制新能源车的成本上涨,保持性价比,逐步恢复市场平衡。
长期来看,政策完全退坡后,新能源实现和燃油车的充分竞争,新能源的电池技术、可靠性、装备提升、便利性、使用感受相比于燃油车的水平更重要,因此市场最终还是产品的竞争。
新能源车产品力持续提高有望带动新车渗透率持续爬升,主要客户群涵盖都市白领首购用户、家庭增购用户等,用户挖掘空间仍大;保有量方面,国内3.07亿汽车保有量中,新能源车只占不到3%,剩余的换购用户将会是更大的客户来源,随着新能源车使用便利性提升、技术创新迭代、智能化水平提升和厂家品牌营销、用户沉淀、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不断验证、保值率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不断提升,未来的需求发展潜力仍大。
汽车车行业前景怎么样?
在国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背景下,2008年汽车行业仍将保持两成左右的快速增长。在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各大企业、各种车型的市场份额博弈将更加激烈,日系车愈发强势、新能源汽车不断涌现都将在新的一年深入发展。
伴随着汽车销售利润的大幅缩水,汽车销售服务领域也在发生深刻变化,4S店间的兼并重组将进入快速期,更多的4S店集团将不断涌现。
趋势一:汽车市场仍快速增长销量有望破千万
汽车市场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有直接关系,多家权威机构预计,明年中国的GDP的增长率仍将超过10%。这意味着汽车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业内人士预计,明年的增长幅度将维持在15%-20%左右。明年的汽车产销量突破900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如果市场发展得好,产销量将甚至突破千万辆大关。
国家信息中心还预计,我国将在2015年前后超过美国,届时,市场容量将超过1700万辆。
趋势二: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部分边缘品牌将退市
汽车行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的行业,在原材料价格涨价时,汽车行业却在一轮轮降价,国内中级车及以下的车型利润空间已经大幅缩水。投资汽车行业已经不再是一本万利,能够迅速收回投资的时代了。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是国际竞争的平台,各大跨国汽车巨头悉数来到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或者建立销售渠道以进口车形势销售,在各个细分市场的竞争已经接近白热化。部分民族品牌如奇瑞、吉利等快速增长,也不断成长壮大。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有过一次较大的产业重组,春兰汽车、奥克斯等纷纷退出市场。未来,还将有部分边缘品牌离开市场。边缘品牌退市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结果。一些企业生产的车型质量不过关,价格没优势,后续产品很难跟进,这样的企业退市对汽车行业整体的发展是有利的。
趋势三:车型将迎来换代高峰捷达、凯越都将出新款
明年的很多重量级的车型将迎来新一代产品,这些产品有的是完全改款也就是新一代产品,有些是中期改款,无论怎么改都将有更好的性价比,都将是明年车市的明星。
在销量排行的重量级车型中,明年伊兰特、凯越、捷达都将完成新一代产品的换代,这也是这三款车上市后进行首次脱胎换骨的更新换代。另外,新一代马自达6也将上市销售,一汽大众也将引进第6代高尔夫。这些换代的新产品外形内饰都更时尚,体现了汽车设计的新潮流;配置上也更加重视安全和舒适。预计这些新车型上市后都将有区别于老款车的新定价。明年,已经换代的新雅阁将正式公布价格并开始销售。
明年思域、206等众多车型都将推出改动或大或小的新款车,年型车已经成为企业对车型设计进行查漏补缺的重要方法,也是一些企业宣布新价格的好时机。
趋势四:SUV市场车型增多SUV热还将持续升温
在今年SUV市场超过五成增长的驱动下,很多企业将推出自己的SUV车型争夺这块肥肉。据了解,东风日产首款SUV逍客、宝马X6、奥迪Q5、力帆SUV、路虎全新双门SUV等十几款SUV将在2008年集中上市。加上已经在市场形成较大销量的途胜、狮跑、CR-V、哈弗等,明年的SUV市场将有一场恶战。
明年的SUV市场将有两个特征,一是2.5L以下的中小排量的SUV仍将是市场的主力,预计能超过六成;另外是两驱的城市SUV仍将是潮流,预计销售比例将超过五成。
另外豪华SUV市场仍将火爆,在豪华SUV舒适性、科技含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豪华SUV仍将是豪华车市场的销售热点。
趋势五:日系车将全面雄起韩系和自主品牌形势严峻
现在日系车约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三成多,自主品牌的份额也接近三成左右,而韩系车的份额约为一成。明年,又将是日系车大幅发力的一年,在产品增加、产能扩大、价格不断下降的日系车咄咄逼人的进攻中,自主品牌和韩系车面临最大的挑战。
日系车的强势在北美市场已经得到展现,今年1-10月份北美销量前10位车型中有6个是日系品牌车型。在中国,日系品牌囊括了从奥拓到雷克萨斯的各个区间车型,其中凯美瑞、雅阁、思域等早已经是所在区间的销量前列。明年日系品牌已经不满足于在中级和中高级市场的领先,马自达2、新威驰、雅锐斯等7万-10万元小车的加入将进一步挤压韩系和自主品牌领先的经济型车市场。明年,日系品牌还将快速地扩张,一汽丰田、东风日产等企业都在扩大产能。
日系车的产品更新速度明显快于自主品牌,也高于韩系车和欧系车。如果日系车也发动较强的价格战,那么合资品牌和韩系车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
趋势六:中高级车竞争加剧价格血战难以避免
明年的中高级车市场将有一场血战,挑起这场新战斗的将主要是新雅阁、新天籁、新马自达6 和迈腾。
新雅阁的定价还未公布,但预计不会明显高于迈腾和凯美瑞,价格很可能相当。新雅阁作为全球的热销车型,势必会在中高级车市场争取更大份额;明年天籁将不再是小改款,而是全新的换代升级,预计将有不小的杀伤力;明年马自达6也将迎来新一代产品,将极大吸引喜欢运动和个性的消费者;明年迈腾很可能会对产品生产作出调整,自动挡车型如果供货量保证,那么迈腾的销量将大幅上升。
另外,凯美瑞、领驭等车型基本都将小幅改款,提高性价比优势;自主品牌的中高级车如荣威、名爵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高,销量也将进一步上升,也很可能会进一步调整性价比参与竞争。
趋势七:新能源汽车将更多电动车有望批量生产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不可再生的石油终究有一天将被开殆尽。现在国内汽车企业中长安、哈飞、奇瑞、上汽和一汽等无不在进行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目前的新能源技术主要有电油混合动力、纯电动、氢内燃机、燃料电池四种,明年比亚迪汽车即将在全球率先发布可充电的双模电动汽车并商业化。双模电动汽车用电动车系统和混合动力系统,实现了既可充电、又可加油的多种能量补充方式。
明年的第29届奥运会也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次良好契机,根据“绿色奥运”承诺,赛事期间所有接送运动员的车辆、奥运场地使用的特种车辆以及部分公交车辆等,都将使用电动汽车。预测2008年,仅北京市场的电动汽车的需求量就将达到20至40万辆。
趋势八:自主小车面临挑战合资精品小车扎堆上市
小车已经不再只是便宜的代步工具,在提供最快捷、最经济的代步用途的同时,也不断融入时尚、流行、个性的元素,成为彰显鲜明自我个性的载体,更加吸引年轻消费者。
明年,一向热衷于中级和中高级车的合资企业们开始察觉到国内市场精品小车的消费群体在快速扩大,一些新的精品小车国产也就在意料之中。
CROSSPOLO、马自达2、新雨燕1.5L、新威姿、雅锐斯等合资企业的精品小车们将扎堆上市,这些小车主要占据了6万-12万元的价格区间,而这恰好是很多国产品牌的优势区间。另外这些合资品牌的车型也会向下挤压部分国产车型的售价。
自主品牌的小车需要在设计、配置上再下工夫,还需要提高产品的丰富度。如奇瑞的A1车型目前在北京市场上销售的车型只有一款,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趋势九:销售网络也优胜劣汰4S店集团开始更多出现
明年将是4S店兼并重组进入频繁期的一年,更多的4S店集团将不断出现并不断壮大。
一些有实力的4S店早已瞄准开始出手收购,因为收购一个店比自己建店来得更容易。据了解,众义达、联通汽车等4S店集团已经开始了收购,而且不限于北京市场,未来在全国多个区域有影响力的4S店集团也将更多出现,4S店的行业集中度也将提高。
趋势十:汽车金融渐成气候购车优惠增多
明年国家将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从银行买车可能更加不容易。消费者不必太担心,因为各大合资企业的汽车金融公司都已经进入中国,为了提高汽车销量,这些公司还经常通过买车优惠的方式促进销售。
今年,上海通用雪佛兰、一汽大众等企业都推出了各种买车优惠政策,预计明年在汽车销售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中,还将有更多的汽车金融公司参与刺激消费的工作中。
自主车企三强10月销量均破十万辆,但前十月的走势出现分化
整车企业生产经营已基本恢复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中央及地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整车企业生产经营已基本恢复,产量已达到去年同期水平,汽车市场总体逐步好转。2020年前4个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59.6万辆和576.1万辆,整体产销量同比仍然分别下降33.4%和31.1%。但从4月份开始,汽车市场开始呈现快速回暖趋势。
主要车企销量数据出现回暖趋势
2019年,多数厂商维持或降低了新年销售目标。日产汽车、北京现代、吉利、比亚迪、长城的2019年目标与上年基本持平,一汽大众、广汽乘用车则下调了新年目标,其中广汽乘用车下调10万辆销售目标。
2020年4月,不仅是总体产销数据向好,各主要汽车企业的销量数据也出现回暖趋势。上汽集团日前披露的4月份产销数据显示,4月销量为41.76万辆,环比增长80.4%。长安汽车4月份共销售汽车近16万辆,同比增长32%。江淮汽车4月份销量近4.3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2%。吉利、长城、东风、广汽等企业也发布了4月份销售业绩,多数企业销量实现正向增长。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请问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随着车市逐步复苏,有着“自主三强”之称的吉利、长城、长安在10月也呈现出不同的销量走势。
近日,根据乘联会统计的10月厂商销量榜单,吉利汽车销量为12.9万辆,同比增长1.8%;长城汽车的销量为10.73万辆,同比增长11.5%;而长安汽车销量也达到了10.79万辆,同比增长50%,可以看到,“三强”的单月销量都突破了十万量级。
不过,从前十个月的累计销量上来看,“自主三强”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
10月自主三强销量(数据:乘联会)
其中,势头强劲的吉利汽车,在10月份出现了销量增长放缓的情况,同比增幅仅为1.8%。而前10个月,吉利累计销量为96.7万辆,同比下滑了6.8%。
当然,从体量上来看,吉利仍旧是当之无愧的自主“领头羊”,自19年进军汽车行业以来,吉利汽车日前宣告累计产销已突破1000万辆,成为中国品牌首个实现乘用车产销突破千万的车企。因此,对于这艘巨轮而言,保持稳定前行实属不易。
此外,从吉利现阶段的战略来看,这家自主车企开始向品牌高端化迈进,将更多的发展重心放在了高端子品牌领克、电动化以及架构化转型上。比如,继CMA架构之后,吉利于今年北京车展前夕推出了SEA纯电动架构,该架构历时4年研发,耗资180亿元。
10月长城汽车销量构成(数据:长城汽车官方)
三强之中,长城汽车目前前十月跌幅最大。从今年1-10月份累计销量数据来看,除了长城皮卡较去年同期增长58.18%以外,哈弗品牌、WEY品牌、欧拉品牌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10.66%、26%、6%。
令人有些担忧的是,长城旗下高端子品牌WEY的发展有些迟滞不前,在车市整体表现强势的10月份,WEY品牌整体销量为9076辆,相比2019年同期下滑12.43%。其中,除了主力车型?VV6能够达到5000辆以外,VV5和VV7的销量较低。
相比而言,吉利汽车旗下的高端品牌领克,10月销量达到2.18万辆。而且,相比2019年同期,领克品牌的销量增长了55.78%,远高于行业整体增长态势。
而长安汽车无疑是今年车市一匹亮眼的“黑马”。10月,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长安销量为10.79万辆,同比增幅高达50%,其也成为国内车企十强中同比增幅最大的车企。不仅如此,在受到疫情波及之下,前10个月,长安汽车的销量也同比上涨了24.5%,远超长城和吉利。
SUV、轿车以及皮卡阵营“齐开花”,是长安汽车今年销量持续向好的关键,尤其是CS75和逸动系列的销量都创新高,分别达到3.09万辆和2.04万辆。
不仅如此,长安UNI-T在10月销量也达到了1.12万辆,该车型定价11.39万元-13.39万元,与合资品牌的斯柯达柯珞克、本田缤智等SUV价格相近,显示出中国品牌正在从合资品牌处夺取市场份额的趋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行业上市公司: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汽车产量、全球汽车产量占比
全球汽车生产显露“疲态”
根据OICA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05-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017年后开始趋于下降,出现生产疲软的态势。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和汽车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全球汽车产量相较2019年产量下降15.43%,一度降为7800万辆以下;2021年又有所回升,全球汽车产量在8000万辆以上。
注:由于OICA的逐年公布方式,部分年份的数据会在后一年进行修正,故来自于OICA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性,前瞻选取的是经过修正后的数据,下同,不再赘述。
全球汽车制造产业逐渐向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转移
——亚洲汽车制造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2012-2021年间,欧美地区以及澳洲地区的汽车产量占比均有所下降,非洲占比维持不变,而亚洲地区的汽车产量占比却不断攀升,表明全球汽车制造产业逐渐向亚洲转移的明显趋势,亚洲汽车制造产业地位逐步升高。
——中国汽车产量占比由不足25%增至超30%
在全球汽车产量Top10地区的产量占比来看,在2021年前十的地区中,榜上共计5个亚洲地区,按照汽车产量占比排名分别为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和泰国地区,其中,中国的汽车产量占比最高,且其产量占比从2012年的不足25%一路增至2021年的30%有余。
——中国汽车产量占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
2012-2021年间,在OICA统计范围内的亚洲国家中,中国的汽车产量占全球比例增长的百分点最高,将近增长了10个百分点,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缅甸的汽车产量占比均有所增长,而伊朗、、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和日本地区的汽车产量占比则均有下降。
综上所述,表明伊朗、、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和日本地区的汽车产业市场或多或少受到其他亚洲地区市场的挤压。
全球汽车制造产业转移原因:劳动力、生产技术和需求
总体来看,2012-2021年,全球汽车制造产业已将中心逐渐缓缓迁移至亚洲地区,且中国为汽车制造产业的最大集中地,而美国仍为北美和南美洲的汽车制造业中心。
注:图上的排名为2021年全球汽车制造产业的排名(按汽车产量)。
全球汽车制造产业形成这样的转移形势的原因主要有三:亚洲劳动力成本较低,且劳动力充足;近年来,亚洲的汽车生产技术和研发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中国地区,在汽车制造技术进展快速,且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技术全球领先;随着亚洲新兴市场的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及周边亚洲国家/地区对汽车的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大,间接推动着全球车企在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不断建设汽车生产厂,在一定程度上抢占新兴市场的汽车市场。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