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禁燃的陆续发布,汽车行业迎来大洗牌

2.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的第一阶段目标实现,百万辆的十年规划还远吗

3.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会是什么样的?

4.“换电模式”被明确鼓励,新能源车市场再迎变局?

5.王秉刚:以“全面电驱动”代替“禁燃时间表”

新能源汽车规划2020-2035_新能源汽车十年规划

双节”过后,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一则利好消息!

10月9日,院召开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整体看来,《规划》明确了和企业的分工,并指出了四个关键发展方向。

四大方向明确

第一,加大关键技术攻关

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第二,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第三,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第四,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

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在以上四个方向里,第2条关于“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格外引人注目。

充电与换电都是电动汽车的能源补充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适用领域和消费群体。相比普通用户了解较多的充电方式,换电模式通过快速换电补充能源,可以解决部分用户的充电难、充电慢以及老旧小区充电桩建设难问题,还能降低成本,催生新的服务业态等。通过测试发现,换电价格只需维持在0.24元/公里以上,日均进站台次在100台以上即可实现30%以上毛利。

当前,国内用换电模式的主要有4家企业: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重庆力帆和浙江时空电动。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换电模式推广的整车企业,北汽新能源在换电模式上的探索与布局已达10年之久,形成了从技术、产品、平台到产业链、资本链、生态圈的完整闭环。

数据显示,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各类充电桩130万个,建成“十纵十横两环”4.9万公里高速公路快充网络。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专家曾指出,换电是电动汽车充电的一种方式,并不会取代充电,如要增加换电站设施,还需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不过,从长期来看,换电模式市场前景广阔,可带动行业持续增长。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等20家单位签署《构建新能源汽车“车电分离”模式生态圈联合声明》,标志着车电分离生态圈正式成立。

在充换电模式外,院常务会议还要提出加强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有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加氢站建设处于快速上升期,2020年有望实现建设100座加氢站的目标。而加氢站所需零部件国产化程度较高,建设规模化后,成本下降短期内可以实现。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加氢站72座。

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是行业内的顶层设计文件,早在2012年,院就发布实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及后续围绕规划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9年2月初,下一阶段的新规划启动制定。启动制定以来,文件进行了多轮修改,先后向地方、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征求意见。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发布,2020年4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咨询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最新产业规划也随之进入收尾阶段。

此前《规划》稿阐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总体部署、战略规划等重要内容,例如,力争经过十五年持续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40%,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7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广发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汽车新车能耗到达世界先水平。

众所周知,销量增长离不开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的提升,而竞争力提升离不开技术创新。对此,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

“《规划》更加强化新能源汽车的主导发展力度,这一愿景也为企业指明了方向,将推动车企加速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

受疫情及大环境影响,我国新能源车市销量在今年7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后,8月产销再创新高,双双破10万辆,单月产销刷新了8月历史纪录。不过,从累计销量来看,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分别完成60.2万辆和59.6万辆,分别同比下降26.2%和26.4%。

业内专家认为,此次《规划》的最终通过将为未来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而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也有望为业内带来一针强心剂。

不得不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政策的导向与扶持。此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预示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全球禁燃的陆续发布,汽车行业迎来大洗牌

首先我们的能源结构适合发展新能源汽车,石油短缺,但煤炭丰富,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都有长足的发展,而且有多年的积累!

美国千人汽车拥有量800台,日本600台,欧洲550台,中国现在千人拥有汽车量140,未来汽车的增量还是很大,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亿台,美国2.6台,预计在2030年,中国汽车的产量每年达4000万台,全世界的汽油都不够中国烧!

所以说新能源汽车是国策,是迫不得已,还有环保的问题,还有弯道超车的问题,也就是说无数个理由迫使我们必须向新能源汽车过渡!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数量会大大减少,也可以间接降低环境污染,不生产发动机,不生产变速箱,当然也可以降低排放,火力发电集中处理污染,比单体车处理污染容易得多,成本低得多!

新能源汽车更容易标准化生产,模块化生产,只要能够规模生产,成本就会大幅下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可以走向全球,最终和白色家电,黑色家电,通讯设备,手机等一样,可以行销全球,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大翻身,目前也就剩汽车工业这一块了,一直在拖后腿!

实际上工信部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更激进,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必须占到汽车总销量的20%,预计会达到700万辆!而且工信部已经宣布,着手制定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停止销售时间进度表!按照以上标准,每年递增百分十的比例,预计可以在2032年完成整个过渡!

别忘了我们的在调动上绝对是一把好手,尤其涉及到大战略,很多人担心充电桩的问题,看看国家电网已经覆盖的充电桩情况,见下图,所以未来新能源汽车一定可以取代内燃机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的第一阶段目标实现,百万辆的十年规划还远吗

近日,英国首相在《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就禁燃一事再次作出新的部署。据悉,这已经是英国本年度的第二次上调,早在当地时间2月份的时候,就把时间上调至2035年。这次的再度上调,比原本提前了整整十年。

据悉,除在新能源汽车基础上将投入大量资金外,英国还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旨在创造一个零排放、清洁的环境。对于英国频繁更改禁燃,其国内不少汽车厂商叫苦不迭,新能源汽车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建树,短短数年时间恐难有成。

其实不止英国,截至目前为止,有超过12个国家和25个地区,明确提出了禁燃的时间。其中不乏许多发达国家,像冰岛、爱尔兰、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加拿大、西班牙、荷兰、法国、埃及等赫然在列。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全球加快电动汽车化的发展,迫在眉睫,一场崭新的技术革命就要到来。

随着各国禁燃的公布,未来全球将进入电动化的高速发展时期。而我国作为汽车大国,虽没有明确的限售时间,但从前不久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可见一二。《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主要发展方向;《规划》还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从明年开始,我国将在公共领域增加公交、出租等新能源汽车的比例,相信在明年可以看到大街小巷穿梭的出租车,会逐渐变成纯电动汽车,早在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都已经有纯电动汽车的身影了。到了明年,国内各大城市会加快纯电动汽车的普及,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会成为新销售汽车的主流,公共领域将实现全面电动化。

目前,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这对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大洗牌。谁能抢先一步,抢占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制高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答案就会揭晓。禁燃的发布,给了传统车企一个喘息的时间,而我国《规定》的规划也同样紧迫,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谁能独占鳌头,倒是值得期待一番。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会是什么样的?

就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迈入了2020年。对各行各业而言,2020年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间节点。它既是阶段性成果展示的时刻,又是一个承接未来的新起点。理所当然的,冷静和理性地审视曾经制定出的方针和路线,就变得尤为重要起来。

新能源,作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大趋势,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到了2020年,我们一方面欣慰于新能源汽车取得的不斐成绩,另一方面也无法忽视其客观存在的发展瓶颈。

要给新能源汽车打个总结,展望一下未来,首先还得啰嗦几句。其实,有一个误区存在于大部分人的现有思维当中,认为纯电动就等于新能源。

不得不说,这还真是个不小的误会!因为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制定的发展方针,还是车企践行的实际路径,都能看出纯电动汽车仅仅是新能源汽车的其中一种。

可由于目前的规模和发展情况,使得不少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一种作为和纯电动汽车相辅相成的存在,即燃料电池汽车。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虽然略显低调,但却一直在稳步前行。

2020年是关键节点!

燃料电池汽车已完成“助跑”

早在2006年,国家中长期的科学发展纲要里面就对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进行了规划。后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上,也把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了一个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在2016年国家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又明确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未来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到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要达到100万辆。也就是说,实现这一目标所剩下的时间还有十年。

于是,2020年就成为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节点。而现在燃料电池汽车究竟进行到了哪一步?十年后百万辆的目标,究竟能否实现,自然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其实,国家对于2030年百万辆的目标,也是分了阶段的。具体为2020年有5000辆燃料电池车,到2025年突破5万辆,而2030年最终达到百万辆的规模。

实际的情况是,我国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数量目标。2017年我国的燃料电池汽车突破1000辆;2018年超过了1500辆;而刚刚过去的2019年,则实现了在2018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完成了近3000辆的历史最佳成绩。截止2019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已累计突破5500辆。

完成了2020年5000辆的第一阶段目标,也相当于燃料电池汽车在新能源这场长跑中,已经顺利完成了“助跑”,正准备大展拳脚。

发展渐进“快车道”

燃料电池汽车的厚积薄发

目前取得的“成绩”,自然得益于国家的前瞻布局。我国虽然并不是最早开始涉及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的国家,但着手此项目也已经有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从2001年开始,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氢能源政策,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氢站的建设等,并且明确了会大力扶植氢能源技术的开发。

2019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不仅首次被写入了工作报告,同时它也多次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提及。在去年的两会上,氢燃料电池汽车更是得到了长城汽车、北汽、广汽、奇瑞汽车等众多车企掌门人的力挺。

力挺的同时,也有多款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落地。在去年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不再是日韩车企的“独角戏”。

以红旗、东风、上汽大通领衔的自主品牌也纷纷带来了它们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这也说明了我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开始渐进“快车道”,其厚积薄发的态势,展露无遗。

实现了第一阶段的“小目标”,又累积了快速发展的一应条件,那么十年后的百万目标,是否就前景一片光明?

客观来说,从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状态看,这一目标的实现或许不难,但也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商业化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运输与存储安全、加氢站配套建设、车辆拥有成本等客观存在的困扰。

乐观之下的理性思考

燃料电池汽车之路,仍非坦途

信心是要有的,但问题依然客观存在。

而没有明确的燃料电池汽车正式期的补贴政策,或许也是许多车企不敢盲目加码的原因。

这一表现从去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体现得尤为明显。去年7月开始,我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出现了主动停工或延期生产的情况发生。

从而也导致了7-11月,我国的燃料电池汽车出现了大幅减产,大家或许都在等待燃料电池汽车的国补政策正式出台。

政策影响是一方面,而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大力发展的安全和经济性的探讨,仍在继续。众所周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涉及的不仅仅是一款车,而是一套完善成熟的系统支撑。

而这套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行业及相关企业而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行,且挑战重重。

安全是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发生了太多起的纯电动车自燃,难免不会让人产生联想。

同为新能源的燃料电池汽车,其安全性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还缺乏一定的说服力,虽然截止目前,还未发生过一起燃料电池汽车发生爆炸而引发的恶故。

要让消费者打消对于燃料电池汽车安全的顾虑,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事实来证明。

其次,燃料电池汽车其能源的储运和配套问题,依然是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的最大障碍。

由于燃料电池汽车其能源的易爆特性,对它的储运势必都将面临超高的安全要求和标准。于是,无形中也加大了运输和存储的成本。

同时,配套方面的成本也是不得不提的问题。目前,受限于加氢站1000万元/座的建设成本,我国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的加氢站只有39座,未投入使用以及在建的加氢站约有100座。

这就如同现在纯电动汽车遇到的充电难的问题。不解决此类问题,难保消费者不会产生用车焦虑,也会制约其推广的阻碍。

同时,燃料电池汽车因为本身成本问题,所导致的售价普遍高昂,也是其普及路上的另一座大山。

动辄几十万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势必会让不少的消费者望而却步,没有消费者买单的情况下,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无疑是不现实的。

马曰:

站在2020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上,正确、客观地看待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找到更为合适且合理的修正改进措施,才是最为重要的。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我们的、行业政策制定者都会秉承科学合理的发展方针,提供解决燃料电池汽车的正确发展路径。

我们已经迈出了最困难的第一步,也有信心去走好今后发展的每一步。时刻保持冷静,不盲目不跃进,当冲线的那一刻,必将迎来彻底改善消费者用车生活,改善人居环境的美好明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换电模式”被明确鼓励,新能源车市场再迎变局?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是这样的:(1)低耗能,耗电不耗油,或者使用新能源作为燃料

(2)无废气排出,不污染环境,价格较低,全民共享

(3)由可回收材料制作,功能多样化,取新型材料,更加的坚固

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王秉刚:以“全面电驱动”代替“禁燃时间表”

每一次风口的到来,都将带动一个产业发生巨变。新能源 汽车 目前就在酝酿一个全新的风口:“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

在7月23日举行的院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目前已经上报院,换电将成为下一个规划期的新消费热点。“充电与换电都是电动 汽车 的能源补充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适用领域和消费群体。工信部鼓励企业 探索 ‘车电分离’模式应用,满足不同市场需要。”

新能源 汽车 行业给出了未来明确的发展方向,不难想象,昔日投资者一窝蜂做电动车的热火景象将得到复制,不过这次大家跟风做的将是换电车型与换电站。

都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上天”,新能源车企站上“换电”这个新发展风口,就能成功飞起来吗?

为什么部门对“车电分离”模式如此重视?这要从电动车的发展瓶颈说起。

我国新能源 汽车 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扶持下蓬勃发展了十年,不仅让我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规模站上了世界第一的高度,也让妨碍电动车推广普及的阻力得以呈现,这其中,包括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

续航里程方面,多年来,经过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主机厂的不懈努力,目前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最高突破700公里,工况续航超过500公里的电动车也有很多产品可选,比如蔚来、小鹏、广汽新能源、比亚迪,等等,与传统燃油车的续航里程进一步拉近。

但充电时间,一直是纯电动车的一项短板。

电动车有快速充电和慢速充电两种模式,慢充状态下,一辆电动车充满电一般需要8-10小时,而快充状态下,大部分电动车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充满80%的电量,个别电动车能将这个时间缩短至40分钟。尽管如此,与传统燃油车5分钟即加满油的时间相比,电动车的充电时间仍然显得漫长,在节奏快、分秒必争的大都市,车主未必有这么多闲暇时间为电动车充电。

这个时候,“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所谓“车电分离”,即将电动车和电池拆分,车主可以通过电池租用方案、购买换电套餐等方式拥有和使用车辆。当电动车的电量不足时,车主无需到充电桩花大量时间为车子充电,只需到换电站更换一块电量满格的电池即可继续使用车辆。

对于消费者而言,“换电”模式不仅可以减少部分购车成本(动力电池),还不必担心电池损耗、质保等问题,更无须担心充电过程中发生起火自燃事故,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换电车辆发生安全事故。

于是2020年,换电站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被写入工作报告,新能源 汽车 补贴也对换电模式给予政策鼓励。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进新能源 汽车 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政策,鼓励企业根据适用场景研发换电模式车型,支持北京、海南等地方开展试点推广,推动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质量发展。

每一个产业新风口的形成,都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早有端倪,“换电”模式也是。

2019年6月初,国家发改委发文鼓励企业推广新能源 汽车 电池租赁等车电分离消费方式。2019年底,辛国斌在“新能源 汽车 换电模式研究座谈会”上强调,充电与换电两者模式不是对立的关系,各有优势和特点,应鼓励包括充电、换电在内的各种新能源 汽车 电能补给模式共同发展,不断提升新能源 汽车 的使用便利性。

嗅觉敏锐的车企,早已开始 探索 “换电”模式,包括推出换电模式的电动车,以及建设换电站。

最成功的是蔚来 汽车 。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中唯一用换电技术的新兴企业,蔚来一直在布局“车电分离”业务,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37座换电站,覆盖61座城市。不过,蔚来在推进“换电”模式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阻碍,比如电池产权归属以及标准不统一。为此,蔚来在8月份成立一家独立的电池资产管理公司,以推动车电业务分离。

传统车企中动作最快的是北汽新能源。

官方信息显示,北汽新能源2016年就启动了换电站的建设运营,截至今年4月,已在全国建成换电站200余座,覆盖北京、厦门、广州、昆明、海口等15个城市。据称,换电站网络布局是北汽新能源的一个重要战略布局,未来北汽新能源将以北京、厦门、海南为重点推广并建设区域,打造可供全国示范参考的能源管理与服务、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样板间”。一个月前,北汽还通过海南项目,在出租车领域首次实现“车电分离”的商业模式。

此外,吉利、上汽、长城也在 探索 推出换电车型,并着手布局这个领域。吉利2016年就成立了名为易易换电的全资子公司,并于近日注册了“易易换电”商标,首款换电车型有望在曹操出行率先落地。

作为动力电池企业老大的宁德时代,也在 探索 车电分离模式,不仅和科士达成立储能业务公司,研发储能与充电一体化的产品,还与国网节能公司成立新疆国网时代储能发展有限公司,与百城新能源合资成立上海快卜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 探索 电网调峰和充电智能微网与储充一体化网络,为入局车电分离业务运营做准备。今年7月17日,宁德时代更与北汽新能源签署车电分离项目合约,正式进军换电运营领域。

“车电分离”真的那么香吗?这个风口难道就没有风险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用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后,车企承担的风险反而更大了。

首先,车企要承担电池成本,废旧电池回收需要自负亏损。纯电动车成本最高的是动力电池,大约占整车价格的40%,“车电分离”后,车归车,电归电,消费者只需要出电动车的成本,电池的成本改由车企承担,电池的效能衰减问题也被转嫁到了车企身上。

其次是换电站等基建成本投入过高,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换电站需要准备的电池按照每千瓦时1500元来算,60千瓦时的动力电池需要9万元,一个换电站常备8块电池,那么光电池的费用就是72万元,这还不包括充电设备、场地租金、人工费和电费。

据悉,北汽新能源一座换电站的建设成本约为300万元,这连不包括电池的成本,由于目前换电车数量少,运力不足,导致其换电站回本难。

另外,电池缺乏统一标准、性能有差异,以及换电标准无法统一等问题,也是困扰车企的一个烦恼。

也就是说,“车电分离”的销售方式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闻着香,但要触碰,却有被刺的风险。

这些风险,该如何规避呢?蔚来推动车电业务分离,成立一家独立的电池资产管理公司的做法,给出了一个思路。

据媒体报道,这家电池资产管理公司将推出BaaS(Battery as a Service,电池即服务)产品,目前正在寻求融资,引入大型能源基金的投资,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已明确表达投资意向。蔚来之所以怎么做,就是为了将整车和电池资产的归属权进行剥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车电分离,引入投资降低自身承担的成本压力和投资风险,同时还可以更灵活地利用这部分。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加入,在技术上对蔚来提供支持,尤其是在电池梯次利用、回收上给予技术支持,无疑能更好地推动蔚来的车电分离业务。也就是说,这一步棋,既解决重资产的资金压力,又引入技术支持,自己还能以运营商的身份向其他车企开通换电平台、提供换电服务,可谓一举多得。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车电分离的销售模式在实现商业闭环的逻辑之前,车企若能与动力电池结盟,再引入资本支持,无疑是相对理想的状态。

“换电”这个风口值得,但没必要所有风险都由自己承担。

9月1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举办第二届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剧透了“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10个重点内容,与1.0版本相比,新版路线图最大的变化亮点是:到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约各占50%,节能汽车实现“混动化”,以“全面电驱动”代替“禁燃时间表”,动力电池不再以高能量密度为单一引导,而是要坚持安全第一,兼顾性能、成本与寿命等多样性需求与指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专家研讨制定,2017年首次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也就是1.0版。伴随新的未来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即将出台,工程学会再次组织千名专家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进行了更新,配合发展规划,2.0版的技术路线图从技术发展角度对产业规划做出描述和补充解释。

王秉刚透露,日前,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通过了专家评审,预计很快就会正式发布。在这份为未来15年定下基调的技术路径中,着重明确了10项关键指引。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与节能并举发展,不建议制定“禁燃时间表”

王秉刚表示,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的总体目标是:203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约各占50%,中国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汽车应该并举发展,这是一个前提,届时,汽车产业应该能够实现电气化转型。所以,要同时重视传统汽车的转型,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汽车两个同时一起抓。

面对减排压力,全球一些国家先后宣布了尚不具法律效力的“禁燃时间表”,王秉刚确认,专家组成员已经达成共识,不建议把传统汽车撇掉,也就是说不建议制定“禁燃时间表”,不主张在中国提出“禁燃”的口号。原因有三:

1、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道路、使用环境复杂,用多元化的汽车技术更加合适;

2、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中国交通能源多元化更加安全;

3、中国电力以煤炭发电为主,煤不仅是能源,还是珍贵的材料,世界上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以为我所用。

二、节能汽车实现“混动化”

传统汽车转向更节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混合动力未被列在新能源汽车中,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不同,混合动力汽车是作为节能汽车的一部分,在新版技术路线图中,混合动力的重要度被强化。

王秉刚表示,中国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降低汽车综合能耗,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承诺。混合动力是内燃机汽车最有效的节能技术,积极推动传统汽车实现“混动化”,包括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全面用“电驱动”技术,用“全面电驱动化”代替“禁燃时间表”更符合中国国情。

专家组认为,今后15年中国的传统汽车要全面的向混合动力去转变。因此提出“全面电驱动化”的,今后中国所有的车,包括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都有电机、都有电驱动。

混动技术是丰田等日系车企的强项,王秉刚向EV视界表示,节能汽车实现“混动化”,本质上是鼓励中国汽车企业用多元化的技术路径来应对节能减排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全面电驱动化将高度融合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为此,新版技术路线图具体整理了节能汽车的六项核心技术:混合动力整车集成、专用发动机、专用动力耦合机构、高性能电机、高水平功率型电池、电控系统开发优化,这些技术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基本相同,与电动汽车也有大量共同的核心技术。

王秉刚认为,“全面电驱动化”消除了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体系界限,构筑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的整体技术架构与产业链布局,这有助于形成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与布局。

“现在,很明显存在两种产业链,一个是传统汽车产业链,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我们又在谈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实际上整个汽车工业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果把电驱动化作为整个汽车发展总的思考,整个汽车工业的产业链是融合交错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在车的品种上去细分产业链。”王秉刚表示。

四、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不动摇

尽管新版技术路线图提升了混合动力的地位,但新能源汽车仍是中长期的主要发展方向,王秉刚指出,中国仍然要坚持纯电驱动的战略取向不动摇。

十年前我国确定的“纯电驱动”为主的发展战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世界汽车工业追求电动化历经三起三落,有望在21世纪实现,中国的纯电驱动现在发展的全世界最好,而且对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应该说起到很大的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回过头来看,我国纯电驱动为主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在今后15年还是应该坚持不动摇。

电动汽车拉动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与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初步建成,改变了延续百年的传统汽车产业链结构,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与增强竞争力新重要基础。

五、新能源汽车将走出培育期,迎接快速发展期,产业链要做好部署,不要错过机会

经历十年,即将走出以政策激励为导向的导入期,进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快速发展期,王秉刚称,国家政策仍然要扶上马走一程,但由购车端补贴为主的鼓励政策转变为使用端为主的鼓励政策。

新版技术路线图预测了未来15年的快速发展的愿景与分阶段里程碑:2025年,EV和PHEV占总销量的15%-25%;2030年占比达到30%-40%;2035年,占比达到50%-60%。

快速发展期既意味着量的增长,也意味着新的成员的加入,要把投资眼光放到全产业链上。王秉刚强调,“今后大家要有思想准备,虽然说去年到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到了整体经济和疫情的影响,但在困难时期过去之后,新能源汽车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这样的快速发展对产业链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有可能现在的市场准备还很不充分,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家的眼光看到整车厂,但是没有看到整车后面巨大的产业链,这是发展非常大的机会。”

六、动力电池的产业链布局要兼顾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

未来所有新车都将实现电驱动化,这意味着传统汽车产业链将发生颠覆性变革。王秉刚指出,在全面电驱动化下,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将高度融合。

首先,动力电池技术要努力满足各类电驱动汽车的需求,包括能量型、能量功率兼顾型和功率型。

其次,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路线图提出普及型、商用型与高端性三种类别,而不是单一的高能量密度引导,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兼顾性能、成本与寿命等指标。

最后,努力构筑完整的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包括系统集成、关键材料、制造技术及关键装备、测试评价、梯次利用及回收利用和新体系动力电池等。

王秉刚指出,动力电池是核心,专家组关于电池技术的讨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制定路线都是把能量密度作为主线考虑,但是现在这个思路要调整、要改变。动力电池技术也要考虑多样性,电池不是一种技术模式、一种技术特征,应该根据车辆发展的需求来确定需要什么样的电池,从汽车发展多样性的需求提出电池的需求。

七、电驱动系统是未来汽车工业产业链的重中之重

电驱动化标志是所有类型汽车驱动系统电动化,是实现“电动化”的关键技术基础,涵盖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本体及机电耦合装置。

我国在电驱动系统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短板,机电耦合装置技术落后,要吸取内燃机产业的教训,加大电驱动系统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发展,要重视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主控芯片(MCU)及软件架构的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王秉刚表示,电驱动系统就是未来整个汽车工业的核心技术,大量发展各种类型的电驱动系统,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任务。比如,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发展不起来,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好的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技术。

八、从新能源汽车使用特点与市场需求出发建设充换电设施

对新能源汽车和对未来的汽车来讲,要将充换电基础设施看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是保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经营管理都要认真考虑,科学合理布局。“有的人说基础设施发展方向要从慢充到快充、从分散到集中,有的人认为以后都要从充电变成换电,专家组认为都不是这样,中国的基础设施一定是多样化,各类车型要求是不一样的。换电只是其中一种非常好的基础设施模式,对某些车型可能是很适合的,但不见得适合所有的车型。多种基础设施形式在中国都有发展的可能,要尊重市场的需求。”王秉刚表示。

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与商业运营模式都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做到安全、经济与使用方便;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长,车网融合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电网系统提前部署。

九、智能网联技术是整个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新机遇

新版技术路线图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涉及所有类型汽车领域,包括传统车与新能源汽车。专家组提出,不主张单独列出智能网联汽车,实际上,智能网联汽车是从传统汽车开始的,智能网联技术覆盖了所有的汽车,这点大家应该取得共识。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汽车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交通设施技术等多领域技术的融合,产业链结构可以用三横三纵架构表述。

王秉刚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带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变革与机遇,绝不是汽车产业独家能实现的任务,中国汽车工业要与信息产业,交通系统紧密合作,加强沟通,建设自主的产业链体系。

十、突破共性基础技术

王秉刚强调,技术路线图专家组成员涉及不同专业领域,约1000人,所有9个小组的专家建议无一例外认为,要重视基础软件、元器件等的研发与形成自主可控产业链。

例如,汽车研发用设计与模拟平台软件,车规级计算芯片、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高品质电工钢、非晶合金铁芯、高速轴承、高精度加工机床等。

总而言之,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与以往相比更强调“多元化”。王秉刚向EV视界表示,在讨论技术路线时,不要非此即彼,一定要有多样化的思维,技术是根据需求来的,零部件是根据整车的需求,整车是根据市场的需求,需求是多样化的,就存在多样化技术路径的可能。专家组认为,还是要从需求出发,技术进步与需求相结合,多元化意味着不是单一的路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